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南平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9-01-14 17:14

本年报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福建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汇总市﹑县两级政府和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编制而成,所列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统计期限自201811日至20181231日。本年报全文在中国南平网(http://www.np.gov.cn/)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布。

若有疑问或意见建议,可通过中国南平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反映或直接与南平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

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八一路439号(邮编:353000

电话:0599-8830330

传真:0599-8891101

电子邮箱:npeic@163.com

一、概述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2018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2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闽政办〔201843)文件精神,及时制定下发《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南政办〔201887号),按照五公开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着力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取得了一定工作实效。

2018年,南平市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南平网站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指导,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七届(2018)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在302家地级以上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中位列第9位,连续三年位居前十,连续九年位居我省前列(厦门市、福州市纳入副省级、省会城市序列进行评估)今年我市开展市证明事项新一轮清理工作印发《关于印发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南政办发明电〔201871号),公布《南平市直单位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内容涵盖904小项审批服务事项,占审批事项的93.38%,推进网上审批全流程“互联网+放管服”平台建设工作得到省委于伟国书记和常务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并于今年被省直工委等四部门关开展的“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被中科院下属的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2017年电子政务优秀案例”。购置舆情秘书监测系统,提升对微博、微信和国内重点网站论坛涉及我市负面舆情的监测能力,为负面舆情的快速处置提供有效保障建立健全7*24小时网络值班制度,做好涉民生领域网上舆情的监测发现处置,督促有关部门核实情况,组织网络阅评员跟帖引导解释引导处置多起重大突发敏感舆情事件。

强化工作部署与落实

1. 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

1推进重大决策部署公开。对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重要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进行任务分解,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

2加强三个清单公开。一是采取五级联审工作方法,出台七项措施配合实施,完成43个市直单位、10个县(市、区)和139个乡镇(街道)权责清单梳理公布,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全覆盖。除涉密事项外,均在南平市权责清单管理系统、南平市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同步公开。二是贯彻落实《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南政办〔2016128号)要求,对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围绕健全市场准入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商事登记制度六个方面继续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市场主体自主权的落实。三是及时修订并调整我市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责任清单,确保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衔接。

3加强建议提案办理信息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的重要工作来落实,就建议、提案监督强调,党政及政协负责同志应加强督办,开展办理评议和回头看,推进办理情况公开。我市各级各部门在政府网站公开相关办理结果。

4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在全省率先出台《南平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建成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项和监管部门全覆盖,实现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运作,抽查结果统一集中公示。全市各级352个部门统一在同一个平台中建立抽查事项清单2486项、多部门监管责任事项清单508项,监管对象和执法人员名录库704个,组织抽查2520批次,抽查市场主体58325户次,立案查处1252户,累计公示抽查检查信息312983条。

2. 围绕重点领域加大主动公开力度。

1推进预决算公开。严格执行《福建省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落实预算公开各项规定,在人大批准后20日内公开政府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以及相关说明。在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上及时公开市本级94个部门的部门预决算。同时,十个县(市、区)也按照统一的规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

2推进审计信息公开。印发《2018年度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2018年市本级同级审整改报告》等文件,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草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精准扶贫暨民生重点资金最后一公里专项审计等110个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和审计时间进行公开。

3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一是服务信息公开,将重大建设项目申报要求、申报材料清单、审批流程、办理时限、办理依据、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信息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市政府网站、政务APP、政务微信、各单位网站等平台公布。同时,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提供纸质版的审批和服务事项一次性告知单供公众查阅。二是批准结果信息公开,将审批结果在省、市政府统一平台、各责任单位网站上公布。通过省网上大厅、政务APP平台申报事项的,建设单位可用账号通过平台查询办理结果。今年以来,共公开各类信息851条,其中包括一书两证办理结果 72件,54宗项目用地预审办理结果,3个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复文件、告知书、用地公告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42份,以及各类审批事项、施工许可、安全监督、批准结果、竣工验收等。

4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今年以来,全市共公布各类信息5871项。其中包括进场交易1790次相关信息,招标事项核准1项,政府采购的公告1368条、合同公告1308条、结果公告1375条、监督检查和投诉处理公告1条,排污权收储项目信息4条,在中国土地市场网、政府网站公开5个土地出让公告、11个出让成交公示,在药品价格信息公众查询平台对16305条挂网药品的目录号、通用名、给药途径、通用规格等实时挂网信息向公众开放查询。

5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一是脱贫攻坚领域,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公开联合机制,推动扶贫信息下沉到自然村、到户。通过政府网站、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扶贫对象及政策、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和扶贫成效等信息共35条。二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领域,公开并解读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居民医疗救助等政策,印发宣传海报6500张、宣传折页21.4万份、社会救助信息78条、社会福利信息103条、防灾减灾救灾信息32条。举办残疾人就业援助月,发布信息2000多条。三是教育领域,通过政府网站、公告栏、微信等政务新媒体,公开招生信息11条,教辅教材、资格评审、报名费、资助政策等信息10条。四是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公开社会福利政策文件1项、健康科普教育13项、灾害事故警示处理5项、卫生监督工作7项。五是环境保护领域,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信息133条、环境污染防治信息49条、污染源监测及减排信息22条、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调查处理信息3条、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和投诉处理信息32条,无重污染天气信息。六是公共文化体育领域,公开文化活动类信息6条、文件10份、政策法规4条、文化设施名录5条、简报9份、体育设施名录2条、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活动70余条。

3. 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公开

1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是大力推行网上审批,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并实现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截至目前,市本级961个事项开通网上预审功能,其中全程网办事项209项。二是全面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制度,目前,市本级有513项(小项)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391项(小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占审批服务事项93.38%三是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出政务服务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一体机、门户网站等多种互联网政务服务渠道,线上集成982项审批服务事项的信息查询、在线办理、预约登记、咨询投诉等功能和交通违章罚款、水电煤缴费等141项便民服务事项的业务办理。四是接入邮政EMS快递平台,提供线上选择上门收件及结果送达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2推动网上办事服务事项标准化。我市参与制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窗口集成服务规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建设》《政府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规范》等3项标准已通过审定,《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规范》正在加紧研制。

3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建成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通过逐步打通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与34家单位近百套业务系统对接互联,汇聚数据5000多万条,建立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数据库,初步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共享体系。

4完善政府网站反馈机制。构建完善政府网站网民留言、咨询的受理、转办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答复,为群众提供更好服务。安排专人负责我为政府网站找错监督举报平台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在2个工作日内对转办的投诉问题进行处理、整改和回复,今年以来全市共收到62网站找错,及时回复率100%

4. 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

1完善实体政务大厅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大厅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大厅管理制度。明确审批环节工作细则,按照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目标,规范审批服务事项要素。建立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制定《南平市行政服务中心效能管理有关规定》、《机关及窗口工作人员考勤办法》等效能监督制度,建立完善主任助理、值班长、窗口负责人效能责任制,以远程视频监察与大厅现场巡查相结合的方法,严抓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行政服务效能,及时通报日常督查发现的问题。

2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构建以公民身份证号、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投资项目编码作为唯一办事识别号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五个一服务。整合归并74个服务窗口为一窗受理”6大功能区37个窗口,集中各部门审批科室在中心进行联审联批,实行前台统一受理、资料网上传输、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变分散服务集成服务,依托一窗受理平台,建立协同并联工作机制,推动商事登记区证照联办。探索全程代办制,设置代办窗口,对重点项目、七大绿色产业支撑项目和先行工程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组织窗口业务人员到项目现场踏勘和业务指导,针对存在的审批难点召开项目协调会,推动代办项目尽快报建、投产,今年以来组织联合踏勘5次,召开项目协调会议11场。

3加强实体政务大厅设施建设。从审批部门和事项入驻、审批服务、硬件建设、日常管理等方面,指导、督促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开展标准化建设。结合群众办事需求,灵活设立综合窗口,避免服务窗口冷热不均现象,群众办事一窗即可完成受理,跑腿次数下降至过去一半以上,办事平均等待时间下降至三分之一。从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出发,完善饮用水、休息座椅、服务指南栏、服务台、多媒体查询机、便民服务箱、自助上网区、电子显示屏、无障碍通道等设施设备,在每层设置导办员,为办事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

5. 优化审批办事服务。

1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提炼改革总结经验。20179月以来,先后3次梳理涉及查询、咨询投诉、办事和公告等类别的互联网+便民服务事项,已有75大项、186小项便民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APP管理,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市互联网+放管服平台建设工作得到省委于伟国书记和常务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并于今年被省直工委等四部门关开展的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被中科院下属的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2017年电子政务优秀案例。今年来,根据我市互联网+放管服平台最新建设成果编写的《南平市五法打造互联网+放管服云平台》先后在中央编办、省政府和省编办网站刊载,并在省政府《政讯专刊》和省委编办《机构编制工作简报》上刊发。20188月印发《关于印发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南政办发明电〔201871号),对我市证明事项开展新一轮清理工作。二是创新行政服务机制。公布《南平市直单位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内容涵盖904小项审批服务事项,占审批事项的93.38%,推进网上审批全流程。优化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实现群众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全新打造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自助一体机、门户网站集成的一微二端一门户便民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审批服务便民化和优化营商环境。

2规范和完善办理指南。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办事指南的通知》,统一规范审批服务事项线上线下的办事指南中事项名称、事项类别、设定依据、实施机构等要素,实现一事项一标准。此外,按照便捷、高效、有序的原则对6大功能区39个窗口涉及923项事项的申报材料进行梳理,汇编成《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综合受理清单》六册,将多套标准升级为一套标准,提供给办事群众、企业查阅和办事指引。

3推动信息同源管理。依托省政务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我市行政审批系统与之对接,梳理574个涉企或个人办事申报单,将申报单中反复填写的基础信息同步配置至一窗受理系统,申请人无需在不同表格中重复填写相关信息。此外,按照企业、个人事项一事一查原则,推动审批窗口通过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码查询获取企业和个人相关信息,精简群众办事过程中的信息填报、事项申请表单,做到凡可从一企一档一人一档获取的信息字段,不再要求公众填报。9月份以来,通过调用人口库、法人库,回填信息表格46份,减少填写栏目217条;通过一窗受理系统转化收集可信电子材料37578份,复用可信材料库中的电子材料26份。梳理不再重复受理证照清单,明确使用频率和颁发数量居前的证照类型73种,推动审批窗口在审批过程中对不再重复受理的证照直接从电子证照库调用。对群众申报时无法调取的存量证照,由窗口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登记、录入电子证照库。今年以来,窗口办件通过权力运行系统生成电子证照2955份,窗口在审批过程中调用电子证照1949份。

4开展办事服务信息专项检查。以督查为抓手督促指导市县两级深化放管服改革。1月中旬,组织对市直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简政放权绩效考核落实情况开展调研考评。4月底对县级互联网+放管服平台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推进县级放管服云平台建设。6月中旬赴延平区、建阳区、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和松溪县等6个县(市、区)调研,总结各县(市、区)在放管服改革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实地查看 互联网+放管服平台建设情况,承接市级已下放事项的实际成效和落实情况,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落实情况,并形成放管服改革工作调研报告,分析论证企业群众反应集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完善公开机制和组织建设,加强经费投入

1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暂行规定的通知》(南政办〔2013154号)、《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暂行规定的通知》(南政办〔2013155号)、《南平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南平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办法(试行)》、《南平市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南平市政府信息查阅场所管理办法》(南政办〔201711号)、《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南平市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南政办〔201894号)等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务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南平市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南政办〔201894号),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3强化队伍建设我市10个县(市)区政府和33家市直单位均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分管领导、工作机构和经办人员,形成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处室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合力推动工作开展。目前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职人员63名,兼职人员405人。加强业务培训,2018年度全市共召开政务公开工作会议7次,培训会10次,参会348人次,有效提高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4加大工作经费投入。政务公开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2018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专项经费共投入5万元,为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渠道建设利用

1. 强化政府网站建设管理

1强化政府网站建设管理。一是加强工作部署,印发《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通知》(明电〔201779号)、《关于开展2018年度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绩效考核的函》(南数办函〔201870号),落实政府网站各栏目内容维护、域名管理、开办流程、安全运行责任,并将相关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督促各单位做好政府网站建设工作。二是强化监督检查,按月对全市政府网站进行全面检查,保障网站正常运行,符合普查标准。三是推进集约化平台建设工作,将有关市直单位政府网站纳入平台统一管理,优化平台搜索功能,努力实现搜索即服务,同时做好平台安全运维工作,平台已通过三级等保检测,保障全市政府网站安全运行。四是南平市政府网站暂无用户注册系统,故未配套建立政府网站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五是南平市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已部署完成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改造。

2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印发《南平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实施方案》(南政办〔201892号),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创新应用和开放工作。同时,积极向省上争取设区市政务数据开放试点,率先开展政务数据开放子平台建设和目录编制工作,并跟踪省上政务数据开放进度,适时向省上申请可开放的政务数据。

2. 用好两微一端新平台

1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开通中国南平网站的微博、微信,并保证日常更新,2018年度,共更新微博243条、微信223条。部分县(市、区)及部门也开通微博、微信,2018年度,全市政务微博公开信息1222条,微信公开信息2375条,微博微信回应事件74次。

2加强新媒体平台维护管理。严格按照谁开设、谁管理原则,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内容审查把关,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现存在发布失当、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对于无力保障政务新媒体运行的单位,要求立即申请关停账号。

3. 整合各类政务热线电话

目前,南平市12345便民服务热线已整合国家部委统一开通热线2条,省属电话专线1条,南平市自行开通电话专线1条,共4条便民服务专线。其中整合国家部委统一开通热线: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热线(12350)、商务举报投诉热线(12312);省属电话专线:机关效能投诉热线(968168);南平市自行开通电话专线:机关效能投诉热线(05998851662);未整合热线共44条,其中未整合国家部委统一开通的电话专线39条,未整合省属电话专线5条,未整合热线均实行两号并存,无其他自行开通电话专线。

4. 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公报工作

1完善政府公报工作机制。扩大纸质版公报免费赠阅范围。覆盖本地区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实体政务大厅等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和公共服务场所,以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委会等基层单位和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2018年共发放7800份。探索部门规范性文件刊登市政府公报工作。

2加快政府公报电子化进程。办好政府公报电子版,做到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步。中国南平政府网站首页设立公报专栏,并实现2008年以来的刊登内容入库管理,方便公众查阅和开发利用。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全市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7405条,全文电子化率100%。其中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政府主动公开10580条,占38.61%;市直、县(市、区)直部门公开16825条,占61.39%。历年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20202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中,机构职能类信息3176条,占11.59%;政策、规范性文件类信息2857条,占10.43%;规划计划类信息1141条,占4.16%;行政许可类信息1151条,占4.20%;重大建设项目类信息590条,占2.15%;为民办实事类信息1635条,占5.97%;民政扶贫救灾社会保障就业类信息814条,占2.97%;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保能源类信息883条,占3.22%;科教文体卫生类信息1081条,占3.94%;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类信息3365条,占12.28%;其他信息10712条,占39.09%

南平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南平市2018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类别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形式

我市政府信息主要通过门户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两馆查阅场所及其他便民渠道公开。其中,网站公开27405条,政府公报公开信息119条,报刊广播电视公开180条,政务微博公开1222条,政务微信公开2375条,新闻发布会公开25条。全市共有296个单位向市、县档案馆和图书馆送交公开的政府信息13670,市、县档案馆和图书馆接受现场查询人数达665人次。

南平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南平市2018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形式

(四)开展政策解读工作情况

1扩展解读范围。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法规政策和重大措施,针对不同社会群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务公开栏、广播电视、手机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及政策解读。2018年度,全市各级各部门发布政策解读稿451篇;邀请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中国南平网站在线访谈,现场解读政策文件,内容涉及审计、财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行政审批改革、人才政策等方面,共举办34,全市共举办政府网站在线访谈105

2完善解读机制。认真履行第一解读人和责任人的职责,坚持谁起草、谁解读原则,落实政策性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的三同步工作要求,并将政策解读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3提高解读效果。积极运用数字化、图片图解图表、音频视频等可视化方式,增强解读效果,2018年度政府门户网站政策解读专栏发布解读信息173篇,其中49篇图文解读。

(五)回应社会关切情况

1把握回应重点。购置舆情秘书监测系统,提升对微博、微信和国内重点网站论坛涉及我市负面舆情的监测能力,为负面舆情的快速处置提供有效保障。建立健全7*24小时网络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专人值班监看,重点加强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跟帖等交互式平台的日常监看,对有关我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司法公正、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社会民生补短板等方面的网络舆情实施重点监看。做好涉民生领域网上舆情的监测发现处置,督促有关部门核实情况,组织网络阅评员跟帖引导解释。做好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网上舆情处置;引导处置武夷山天价茶光泽新农兴松溪县一电鱼人员落河身亡等多起重大突发敏感舆情事件。

2强化联动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制度机制,提高政务舆情快速发现处置能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在重大突发敏感舆情发生时,及时组织安排新闻网站及新闻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通稿,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3加大问责力度。通过发送《网络舆情处置函》提示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并反馈涉本部门突发敏感舆情,防止突发舆情、负面舆情的炒作和发酵。通过效能告诫、督查追究方式实时监督相关部门对网上舆情的处置进展情况。今年以来,共向市直相关单位发送《网络舆情处置函》21涉及住建、环保、教育、交通、公用事业、法院等市直单位,做到舆情处置件件有反馈。

2018年,回应公众关注热点和重大舆情36次,举办新闻发布会22次,微博微信回应74次,其他方式回应26次。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情况

(一)受理申请的数量

201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29件。其中当面申请10件,占7.75%传真申请1件,占0.78%;网络申请91件,占70.54%信函申请27件,占20.93%。申请内容主要涉及国土、统计、教育、食品药品监管、卫计等方面的信息。截至2018年底,历年累计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达9031件。

南平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南平市2018年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二)对申请的办理情况

全市各级各部门收到的129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均已答复。其中,已主动公开44件,占34.11%同意公开24件,占18.61%同意部分公开4件,占3.10%不予公开12件,占9.30%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申请信息不存在、告知作出更改补充27件,占20.93%“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18件,占13.95%

(三)不予公开信息情况

全年的依申请公开受理工作,有12不予公开的信息。不予公开的原因有: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信息。

南平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南平市2018年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受理办理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8年我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件、举报件。截至2018年底,我市因政府信息公开累计被申请行政复议15件,提起行政诉讼1件,受理举报3件。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市政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但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信息公开深度和广度不够,政策解读和回应舆情的质量、效果有待提高,各种公开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工作力量相对薄弱,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且经常变动,造成与日益繁重的工作相脱节。考核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具体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1、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全市重点领域政务公开清单,动态调整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二是推进依申请公开的规范化办理,既保护合理公开诉求,又遏制申请权滥用现象。

2、增强公开实效一是继续深化公开内容,按照国家及省上的部署,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二是深化政策解读,采取专家解读、政策问答、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提高政策解读的权威性和针对性;三是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布政府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务公开实效

3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培训交流,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务公开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整体水平。

4、强化考核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完善政务公开电子监察系统,继续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行政机关绩效考核范围,研究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促进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 

六、附表: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8年度

历年累计

主动公开文件数

27405

420202

其中:1.政府网站公开数

27405

405329

2.政府公报公开数

119

2437

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总数

129

9031

其中:1.当面申请数

10

6969

2.网上申请数

91

1001

3.信函、传真申请数

28

421

对申请的答复总数

129

8699

其中:1.同意公开答复数

24

6854

2.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4

407

3.不予公开答复数

12

140

4.其他类型答复数

89

1005

接受行政申诉、举报数

0

3

行政复议数

0

15

行政诉讼数

0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