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科教文卫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创建国家
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
(2024—2026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2442

 

(此件主动公开)


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

 

为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开创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结合南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福建省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实施方案》等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先行先试作用,推进南平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服务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法治保障,为全方位推进南平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2026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和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持续提升。2026年,实现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件,年均增长10%;商标有效注册量达14万件,集体商标达到35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达到125件;全市版权作品登记数量达18900件,年均增长15%

——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显著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进一步健全,转化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2026年,新增专利开放许可登记10件以上、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500件以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7亿元以上。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维权援助、行业自律、权利人自我保护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效增强。搭建管理科学、分工合理、协同共治、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服务优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专业人才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到2026年,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2个,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10家,知识产权专员240人。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完善“知创南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引导和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率。到2026年,设立知创平台工作站7家,商标品牌指导站40个。

三、重点任务

(一)加速知识产权创造

1. 促进专利技术创新。完善有利于专利质量提升的政策导向,发挥市专利奖评审在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评定在推进企业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南平市“五个一”等生态优势产业及“3+4+5”重点产业集群,加强现代农业、生物化工、先进制造、竹木加工等南平传统特色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大力培育企业高价值核心专利,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局、工信局

2. 深化商标战略实施。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培育模式,支持市场主体注册商标,鼓励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商标品牌发展战略,健全商标品牌管理体系,发挥商标品牌引领作用,带动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重点指导水产品、茶产业、竹木加工产业、食品产业等生态优势产业商标注册管理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产品质量优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知名度商标,带动产业集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

3. 创新版权发展模式。进一步挖掘我市优势版权资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松溪版画、浦城剪纸、青白瓷等特色产业版权登记的指导,创作具有闽北特色的版权精品。加大“区块链+版权”推广运用,为版权确权、转让、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和支持版权企业创作具有较高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原创作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助力我市旅游文创产品健康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4.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强专利的运用转化能力,开展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专利盘活行动,促进专利技术对接中小微企业。发挥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优势,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专利入股、专利转让许可等方式开展成果转化。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发挥武夷学院、南平农科所等科研院校在茶、竹、建盏、种业等特色产业方面的学科优势,深化产学研融合,积极协助企业对接高校院所,促进专利成果“一对多”许可的高效转化。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精准发力促进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推动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引导中小微企业以技术研发为切入点,在专利申请、专利布局等方面开展专利“微导航”业务,提升企业专利信息分析运用能力,减少创新风险,节约研发成本。(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

5. 强化地理标志规范化管理。依托闽北农业资源多样性的优势,挖掘、梳理区域特色地理标志资源,指导帮扶相关企业主体申请、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增强地理标志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品质和信誉意识,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保障地理标志产品应有的品质和特征。推动地标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富农。持续加大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陕西杨凌农高会、四川泸州中外地标展等大型展会平台,举办地标美食节专题活动、开通网络平台展示地标品牌形象;加强完善涉外地标保护机制,争取更多地标产品加入中欧地标保护合作协定,推动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商务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

6. 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持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及性和受惠面,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引导保险公司开展专利执行险、专利侵权责任险等保险业务,为企业创新提供风险保障,更好赋能企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平监管分局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7. 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健全市、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知识产权执法队伍,规范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程序审查和执法标准的实体审查,积极完善行政执法的调查取证、证据审查、侵权判定等法理依据和工作标准。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立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挖侵权假冒线下源头,切断流通链条。持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蓝天”行动,重点打击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注册商标和高价值发明专利侵权、著作权侵权行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持续开展侵权盗版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网络版权主动监管,不断净化网络版权空间,维护网络版权秩序。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为加快实现种业振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

8. 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扎实做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依法从严惩治侵权假冒行为,用好用足惩罚性赔偿制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刑事犯罪行为,提高违法侵权成本。深化知识产权案件诉源治理,常态化走访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重点领域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加大对延平、武夷山两地法院的指导力度,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提高整体司法保护效能,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助力南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聚焦知识产权保护痛点难点堵点,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检察体制机制,组建市级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和知识产权检察核心办案团队,推动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融合履职。(责任单位:市法院、检察院,市公安局)

9. 深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司法+行政+X”工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商务、农业农村、文旅、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重大案件移送和涉嫌犯罪案件查办工作衔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及时对接知识产权纠纷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信息共享探索共建专家咨询库和技术调查人才库,强化知识产权专业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司法协作互助,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司法服务。支持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外合作,完善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扶持援助力度,指导企业综合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法律手段规避或应对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责任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司法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南平海关、武夷山海关

(四)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

10.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知创福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以荣华山产业组团、邵武金塘工业园、顺昌工业园、政和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为重点,有序推进各县(市、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最多跑一地”模式,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商业企业集中区、地理标志产业区、商业密集型产业集聚区、行业龙头企业等建立商标品牌(专利)指导站,为产业集群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知识产权指导服务。加强版权服务平台建设,扩充版权公共服务项目,优化著作权人作品登记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

11. 化商标窗口服务。扩大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公众知晓度,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南平受理窗口的平台优势,提升商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改进窗口服务措施,鼓励企业使用商标网上注册服务,大力推行商标网上申请。加强绿色产业行业、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的宣传引导力度,指导企业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实现商标注册与企业字号、企业产品种类扩张、市场营销创新同步乃至先行,引导高知名度商标企业合理扩大商标注册类别,防止恶意抢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2.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结合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等专题活动,重点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培养公民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责任,推动知识产权文化与法治文化、创新文化和公民道德修养融合共生、相互促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局、文旅局、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科协,市法院、检察院)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纳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在议事决策、协调配合等方面的作用,围绕知识产权营商环境、运用转化、协同保护等重要工作,建立常态化工作联系和协作机制,统筹协调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确保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二)加强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持、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扶持激励力度。强化知识产权、科技、工信、商务等部门间的政策配套协调,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资金向核心知识产权项目倾斜。

(三)注重人才储备。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高素质专业化为目标,强化知识产权队伍建设,将知识产权纳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年度培训计划。建立以“用”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发明专利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纳入南平市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专员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