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姝文委员:
《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南平特色文化人才的建议》(第2024209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共有文保单位632处,其中国家级18处,省级81处,县级533处。南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一普”认定工作,共登记可移动文物25660件/套(实际数量55750件),编辑出版《南平文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藏品精选卷》。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联合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我市十县(市、区)均属于原中央苏区片区、九县(市、区)属于闽浙赣片区。近两年,省文物局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我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4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69处。启动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印发了《南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持续督促县(市、区)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十县(市、区)相继成立文保中心,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文博力量不断壮大。
二、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一是摸清家底,开展南平“国保大调查”。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南平市人民政府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印发《南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及县(市、区)普查工作方案,市、县两级文物行政部门成立普查机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强化统筹保障方面,全市共安排“四普”经费858.27万元,整合全市文博骨干力量,组建普查队伍29支275人。在提升普查能力方面,组织61名普查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全省“四普”培训,全市共举办16次“四普”培训,参训465人次,实现全市普查队员全覆盖。在推进实地调查方面,全市已完成实地调查并录入“四普”综合管理系统数据88条,普查进度居全省前列。
二是增固底板,坚守文物安全生命线。继续严格落实文物安全“十个一”工作举措,完成县级以上文保单位“一网一平台”建设,筹备召开2024年全省文物安全现场会,推广南平市“十个一”文物安全举措。不断强化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制定文物保护场所、古建筑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组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专班,采取下地督导、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开展多轮省、市文物安全督导检查。
三是谋划项目,做好保护传承大文章。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卓有成效。城村闽越王城遗址成功申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瓯北苑御焙遗址和建阳建窑遗址获评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光泽基地正式挂牌。
策划“专精特新”项目储备。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开展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项目储备工作的预通知》精神,我局策划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交流基地和“双世遗”博物馆等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工程项目储备库,争取资金支持5.0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0%。夯实文物保护基础。搭建“南平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绘制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全面掌握文物安全总体形势;争取中央和省级文保专项资金2408万元,用于张山头红军墓群安防工程、王台革命旧址群修缮工程及部分县(市、区)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着力提升整体保护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养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专业人才,通过学校合作计划等途径,将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认识,还能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二)加强文物古建筑宣传工作:通过展览、文化交流、文
化创意产品等活动,扩大文物古建筑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渊源和价值意义,吸引公众关注。
(三)提升数字化保护水平: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如视频监控、智能化预警系统等,来提升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效率和效果。学习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案例,探索适合当地文物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模式。
领导署名:王文谦
联 系 人:李 莉
联系电话:0599-8060560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