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20243007号提案的答复
2024-11-05 16:30 来源: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访问量:
  台盟南平市委会: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第2024300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有关工作进展

目前,我市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我局不断推动非遗传承弘扬,2023年“武夷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展示。

(一)完善保护传承机制,让非遗“活起来”。一是摸清非遗家底。开展非遗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和信息整合,绘制全市文化文物资源分布图,建立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75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1569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体系,实现非遗地图、非遗检索、传承人认证、活动直播、咨询动态等非遗信息“一网通”,以“互联网+非遗”推动活态保护和传承。二是加强保护管理。编制《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纲要》《南平市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等规范,出台《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完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准入和退出机制,每年交替开展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评审,规范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定期开展非遗培训班,提高传承质效。2021年以来,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6个、市级非遗项目129个,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2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38人,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是健全非遗阵地。聚焦“一传承一规划、一项目一特色”,在充分尊重和保护非遗项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科技、设计等领域结合,在考亭古街、铁井栏等地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建成市级非遗传习所33个,建阳建本雕版印刷博物馆等展演展示场所29个,实现非遗文化展示可感、可触。

(二)探索赓续弘扬机制,让非遗“火起来”。一是构建多元合作格局。搭建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多方合作平台,与国家部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成立考亭书院学术委员会,借智借力加强闽北非遗文化的研究阐释,挖掘提炼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精髓。目前,已成功举办考亭论坛、建盏博览会、建本研讨会等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北苑贡茶·龙团凤饼”、岩茶文创产品分别被国家版本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收藏。二是创新非遗表达方式。打造多元展示平台,构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非遗图书、剧目、漫画视频、专题展等为载体的“1+N”非遗展示体系,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促进传播弘扬,推动非遗文化成为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符号。比如,在国家图书馆开设“典籍里的中国茶(北苑贡茶)”专题展、在喜马拉雅App南平频道专设南平非遗栏目、打造精品剧目《大儒朱熹》并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展演等。三是打响闽北非遗品牌。瞄定“在南平看见美丽中国、文化中国”目标,多措并举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传播动能,常态化开展朱子文化、建盏文化、茶文化等特色非遗文化赴外交流展览活动。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南平南词、浦城剪纸等项目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哈萨克斯坦世博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建阳建盏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厦门金砖国际会议的外国元首,松溪版画作为福建省代表团拜访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赠礼。2024年春节期间,顺昌仁寿灌蛋制作工艺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非遗之夜》节目中登场。

(三)创新转化利用机制,让非遗“热起来”。一是开发非遗文创新产品。建立“高校+企业+传承人”三位一体合作矩阵,将“朱子、茶、盏”等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创作推广“百合仙子”“傩舞动漫”“泥好建盏”等非遗文化IP,打造大红袍奶茶、大红袍冰淇淋等非遗文创产品。同时,集智聚力推动文创产品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组织朱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武夷山水·南平有礼”创意设计大赛等文创赛事活动,征集到“文化城市景观”等各类文创作品1400个。二是打造非遗技艺新产业。将非遗技艺与旅游等产业发展相融合,推进陶瓷制作、茶制作、剪纸等传统技艺、美术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创新研发、设计和销售建盏、岩茶等非遗旅游商品、非遗预制菜等非遗衍生品。目前,已培育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建阳建盏、大圣文化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三是拓展非遗文化新体验。打通非遗文化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创新非遗市集、美食、住宿、游戏等形式,实现非遗与旅游在业态、产品、市场、服务上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非遗沉浸式体验。比如,建瓯市推出“宋式点茶”“三茶问韵”“朱子家宴”等非遗体验项目;建阳区打造朱子研学之旅、探秘建盏文化之旅等精品研学线路,以及“宋韵流芳  非遗雅集”考亭古街非遗集市。

二、下阶段重点工作

市文旅局将以保护传承为核心、以宣传弘扬为重点、以创新转化为抓手,深入挖掘阐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

一是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已开展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第八批市级非遗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计划于9月完成省级传承人评审推荐工作(南平可推荐1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评审公布工作(申报人员228人)。同时,计划7月下旬举办全市非遗培训班;

二是系统梳理非遗资源。推出“文化南平”微信小程序,系统梳理展示了南平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美食、非遗线路等内容,6月底“文化南平”微信小程序已推向大众试运行,将根据运行反馈意见于8月完成提升。出版图书《南平非遗大观》,系统介绍南平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与各县市区非遗文旅融合情况,计划11月完成;

三是成立非遗保护协会。筹备成立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协会,按照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的原则,拓展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社会参与面;

四是推动非遗交流走出去。计划于8月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邵武傩舞到马来西亚交流展示,9月组织武夷岩茶、建盏、浦城剪纸、武夷竹编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到澳大利亚交流展示。同时,下半年还将根据省文旅厅安排,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文化润疆”活动;

五是谋划非遗宣传“爆点”内容。对接国内非遗项目宣传策划领域知名团队《上城士》杂志(案列:泉州非遗项目“簪花”),挖掘我市非遗项目亮点特色,谋划非遗宣传“爆点”内容。

领导署名:王文谦

联 系 人:兰林凯

联系电话:0599-6092312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