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文广新局(已归档) > 近期文件 > 通知公告

情况通报【2018】第二期

县(市、区)广播电视台节目质量评议情况通报(二)

 

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南平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庆荣同志带领部分南平市级广播电视节目评议人员到建瓯、建阳、武夷山三个县(市、区)广播电视台,对各相关单位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质量评议,评议通过随机抽取阅看节目稿件和听看节目视频声频办法进行,并与采编播人员面对面交流,提出节目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现将节目质量评议情况进行通报。本次评议各台抽取的节目不一定有代表性,评议观点也是评议员个人看法,仅供借鉴参考。

 

建瓯市广播电视台

广播节目:查看了建瓯市广播电台“三审表”等台账记录,抽听了7月26日的广播《建瓯新闻》。总体认为建瓯广播电台的“三审表”以及各种台账记录较为完整清晰,稿件保存整齐有序,每天的新闻登记表都详细签署了责任编辑、审稿和审听人员名单。新闻节目规范,极具广播元素,听觉效果好。但也存在有些日期的新闻“三审表”不够完整,记录表只有当天的内容提要,没有每条新闻的具体目录等问题。 这档新闻时长15分钟,分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是5条主题性报道,第二个版块是4条简讯,第三个版块是4条民生资讯,可以说整档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紧扣当前宣传重点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既有民生类、经济类、也有社会类新闻。每条主题性报道之前都加播广播栏目片头(包括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项目突破年专题报道、水美城市建设追踪报道、精准扶贫专稿和瓯广连线报道五个栏目片头),片头制作冲击力强,音效的使用极为恰当,听觉效果好,主持人的播音准确率高。其中5条主题性报道均有录音采访,被采访人物身份介绍明确,这点是常常被许多县市级广播电台忽略的问题。但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时政新闻。纵观整档新闻,主题性报道突出,紧扣当前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但一条时政新闻都没有。翻看了建瓯广播电台多档新闻稿件,时政新闻都极为缺少。建议建瓯台加强对时政新闻的报道。2.时效性不够强。整档新闻5条消息,4条简讯,4条民生资讯,除了第二条消息《我市借助“武夷山水”品牌 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有具体的时间日期外,其余的消息稿包括简讯都没有具体日期,时间均为近日。建议建瓯台今后增强节目的时效性,让节目更完美。3.连线报道形式相对简单。在这档新闻中第5条是一条瓯广连线报道:《小松镇将建成“会呼吸的木屋”酒店》,这条报道在开篇导语部分介绍了小松镇湖头村正在陆续搭建17座具有酒店特色的小木屋,接下来请现场记者介绍小木屋的情况,随后一整段话均为现场记者介绍整个木屋的基本概况,类似项目简介。报道形式过于单一,本可加一些现场对项目施工负责人和市民的采访录音,增强报道的可听性。4.有些新闻稿类似信息。在查看新闻稿的过程中,发现多档新闻稿件都直接采用信息的写作方式,导语之后直接写一是、二是、三是,这样报道似乎不妥,编辑还是应该多花些功夫,将信息改为新闻稿的写作方式后再播出。

(执笔 洪玲莉)

电视节目:随机抽看了8月13日和9月29日两档《建瓯新闻》电视节目播出单、稿件及存档节目。建瓯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三审表”记录完整清晰,稿件保存整齐有序。每天的电视新闻登记表都详细记录了当天的新闻播出条目和内容提要,责编、监制和分管领导都有签字,并给与了综合评分,对节目质量要求严格。就抽看的两档《建瓯新闻》感觉:1、拍摄画面上,应用了航拍、车上跟拍、跟随主持人入镜等多种拍摄手法。动感强烈,具有很强的现场感,画面工整,《深氧露营 享受休闲的怡然自得》夜景拍摄唯美、讲究,拍出了农村夜晚的美丽景象,《短时强对流天气刮倒一廊桥 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廊桥被大风吹到的画面冲击力强。2、对同期声的应用特别好,现场出镜主持人马上把观众带入了活动的的现场。《骑游健身 感受田园运动乐趣》主持人刘文博和广大骑游爱好者一样,积极参与活动中,就把观众带入,让观众好像亲身体验的视角可以感受到骑游的乐趣,感受路上田园的美丽风光,与骑游者一起分享欢笑。《特色农产品展销庆丰收》用主持人的现场出镜和采访,后期没有一句解说,前期策划做得细致,同期声应用到位。好几条新闻应用了现场背景声,增加了节目的现场感。3、后期编辑上,编辑的画面逻辑清晰,画面把握准确,画面节奏感好,能很好地领会记者的意图。《特色农产品展销庆丰收》中一段农产品展示的画面,特别美,观众看了都会产生购买的想法,《有图未必有真相 未经核实信息莫转发》因车祸真实画面较为血腥,编辑做了处理,但新闻整体效果并没有影响。4、记者能在前期策划上下功夫,对新闻要素尽可能了解详细,在现场拍摄采访中做到心中有数。对新闻如何拍、如何写做到心中有数,在拍摄时提前做准备,保证画面完美情况下,同时能采集到需要的现场声音,保证后期编辑运用。《特色农产品展销庆丰收》如果记者前期没做够准备工作,要想后期不用一句解说,这不可能做到。《闽源文化广场“五星级”公厕:有母婴室、电视及wifi》和《推进“厕所革命” 今年我市将改造33座公厕》按一贯做法,记者去拍摄这条新闻,可能是一条简讯,也可能是长些的消息报道,但记者做了前期策划,分开来做成两条,一条从点上入手,一条从全市入手,信息量大。5、建议在新闻拍摄时,若条件允许,尽量使用脚架拍摄。

(执笔 蔡宣鹏)

 

建阳区广播电视台

广播节目:建阳台10月26号、10月30号播出的《建阳新闻》节目进行审听,其中 10月26号播出6条消息、2条简讯,10月30号播出7条消息。认为两档节目优点是:一是整档节目安排规范,文字编辑清楚;二是突出主题,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三是广播开头曲新颖、文字配音恰如其分。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广播配音从头到尾都由一个播音员完成,存在只是简单念稿子,感情不丰富,特别是时政新闻连续播出时,让一个播音员配音,给听众疲劳的感觉。二是采访录音与播音员配音不均衡,采访录音有杂音。

(执笔:张正斌)

电视节目:抽取了10月20日和10月29日两档《建阳新闻》,两档新闻都能围绕当地中心工作,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整档电视节目质量较高。一是责编编排合理,有反映建盏发展、朱子诞辰等当地大型特色活动,有反映重点项目建设,也有反映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主题主线突出,编排合理,条数适中。二是记者能策划、能出镜,画面构图到位,现场感强。三是编辑用心,能完整出同期声字幕,适当使用特效,增强节目可看性。四是主持人播音、定妆进步快,给节目增色。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稿签上,建议三审人员和节目打分改为手签,并填写节目时长。二是控制新闻中插播的广告时长,并备注广告主题。三是出现场要自然,播音要把握重读位置,并注重整档音量平衡。   (执笔:胡子平)

 

武夷山市广播电视台

广播节目:收听了一套(10月29日)广播节目。觉得好的方面:一、要闻价值高,具有地方特色。如《洪捷序一行到我市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武夷山:夜游崇阳溪旅游项目正式启航》、《武夷山“大干100天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等;二、注重现场和典型音响。该节目5篇稿件,其中两件有现场和典型人物的录音。存在不足之处:一、节目没报头。直接把当天本台电视稿(10月29日)调入广播节目播出,从而出现开头“欢迎收看”的话语。这与广播要求背道而驰,让听众十分失望,显示从业人员心中无听众。二、照搬电视稿,未根据广播特点进行二度编排。从而出现:音响突然,不知音响的身份,造成听觉受阻。如《武夷山:夜游崇阳溪旅游项目正式启航》稿件中突然出现4个游客音响,因稿件未交待音响身份,故使得听起来有点摸不到头脑。电视有打字幕,收看不影响,而广播靠听,不交待音响身份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拿电视稿一定要按广播要求进行重新编排。三、要闻偏长,缺少信息量。一套9分多钟的节目,只播5条稿件。平均每条稿件2分多钟。不符合广播稿“短而精”的要求。四、播音语速慢,影响收听效果。五、音量不稳,出现起伏。可能电视节目调入广播节目,期间操作问题,造成了音量不稳。六、广播节目“三审两监”不够规范。播出单只签有配音人员名字,其他的均未签名。    

(执笔:林海)

电视节目:从抽看的节目看:1.整档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合理,片头制作、提要、标题符合要求、规范,新闻内容紧扣主题,选题贴近市委中心工作;2.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和编辑规范,新闻画面质量较高;3.主题报道多方位。新闻选题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展示武夷山特色。建议:1.增强新闻时效性;2.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方式。不要总是简单地写会议议题、主要内容、领导讲话这种面面俱到的会议新闻,要跳出会议程序,“挖掘”新闻事实,要在报道形式和表达方法上下功夫,让新闻变得“好看”起来;3.新闻主持人出镜不能太随意,要注重细节的把握。男播音员在配音时有拖音习惯,感觉不够流畅;4.新闻信息量可适当增加一些,适当缩短时政会议新闻时长,增加其他信息,丰富新闻内容。      (执笔:范耀辉)

 

 

 

 

 

 

 

 


分送:省广电局,市委宣传部、南平广电台。

    各县(市、区)广播电视(文体广新)局。

南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     2018年11月26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